联系协会
更多>>>- 河南省老年人体育协会
- 地址:郑州市健康路176号院9号楼3单元3楼
- 邮编:450012
- 电话:0371--63862555
- 传真:0371--63862555
- 邮箱:hnslntx@163.com
- 首页 >> 基层动态 >> 基层动态
-
三门峡:主席诞辰日 献上老区调研成果来源: 发布日期:2020/12/26 点击次数:68次
——“老体进老区”专题考察调研活动的启发与思考
三门峡市老体协
(2020年12月26日)
编者按 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”,是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创造,既是毛泽东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基石,也是毛泽东思想认识论的科学方法论。为有牺牲多壮志在,擎旗自有后来人。在毛泽东同志诞辰,特发布三门峡市老年体育协会《老体工作如何红红火火——“老体进老区”专题考察调研活动的启发与思考》,以之激励我们坚守初心,不辱使命,为民造福,纪念和告慰中国人民的敬爱领袖。
从10月12日至11月10日,三门峡市老体工委、老体协连续组织9次“老体老区行”专题调研活动,深入本市革命老区乡、村,看望乡亲,为谋划2021年度老体工作创新问计基层。
三门峡市是重要的革命老区。全市目前有省定革命老区乡镇24个,占全市的38.7%;行政村475个,占全市的35.4%;人口42.88万人,占全市的18.6%。因此,老区老体工作开展的情况,直接关系全市老体工作的质效。
这次“老体进老区”专题考察调研活动,是一次以老区红色基因为重要背景元素、以基层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开展、发展为基本内容的问计基层的专题调研活动。期间,考察调研组一行步履匆匆,深入本市刘少奇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首讲地、八路军兵站、红25军长征驻战地、红74师诞生地、陈谢大军渡河处等12个革命纪念地,深入现场,深入群众,寻初心,看老体,谈创新,话发展,访的是老区,谈的是老体工作如何健康、充分发展的问题,问计实践,问计基层,对老区乡、村抓住扶贫攻坚战略机遇取得的发展成就感触深刻,对近六成老区乡、村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已经成为“老体工作明星示范乡(镇)村”的发展态势感到振奋,对乡、村等基层老体协与时俱进的工作创新经验与精神深受鼓舞,由此对老年体育健身工作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。
一、“顶天立地”的“三靠经验”
所谓“顶天立地”之“顶天”,即坚决贯彻中央一系列关于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,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,为老体工作有位有为全面平衡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、政策基础。 所谓“顶天立地”之“立地”,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,一切从当地老年人的实际出发,一切从老年人的需求能够实现的实际出发,为老体工作有位有为全面平衡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、现实基础。 所谓“三靠经验”, 即依靠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、大力支持,这也是所谓 “顶天”的重要内涵;依靠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、大力支持,这也是所谓“立地”的重要内涵。“上”顶天,“下”立地,“中间”靠各级老体协的统筹协调、高效组织。 此次“老体进老区”专题调研中,对革命纪念地所在村的走访,县老体协及主管委局陪同,乡镇党委、政府到场,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主任汇报,生动地诠释了这一“顶天立地”的“三靠经验”。
二、“上下贯通,左右协调”的老体协工作体制
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“党政主导,部门尽责,协会组织,社会支持,重在基层,面向全体”的“大老年”体育工作格局,是老年体育社会组织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机制,是中国特色老年体育事业发展的实践和导向。 从市县乡(镇)到村,老体协以“联系通畅,号召通达,响应迅速,贯彻有力”为基本要求层层建立的组织系统,以组织展演竞赛、表彰先进、助建场地、奖补经费为基本手段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,是老体协工作“抓得住、推得动、有效率”的体制、机制基础。 老体协与老体工委、老干部、教育体育、民政、农业农村、卫生健康委,乃至老龄委、老协会、老促会、关工委等“涉老”部门建立的“N为一体”“N体共赢”协调机制,是老体协工作“有人管、有人帮、有人傍”的体制、机制效应。以老体工委名义进行统筹,较之以老体协名义,更方便协调党政各方,更有利于以“六个老有”为工作目标,贯彻“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全民行动”的老龄工作、老年体育工作指导思想,以“促进城市,发展农村,重在基层,面向全体”为工作方针,按照“就地就近、小型多样、重在参与、旨在健康”的原则,“献爱老心、架康乐桥”;老干部在老年体育健身活动中的主心骨和引领示范效应不言而喻,老干部主管部门参与甚至主导的文体交流、展演活动,正是老体协工作的主轴;教体部门,为老年体育健身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;此四者的“共办共赢”,乃老体协工作良性运转在组织参与主体层面的基本要素的最佳组合。 此次“老体进老区”专题调研中,对革命纪念地所在村的走访,能够“一竿子插到底”,即得益于这样的体制、机制;一些县市区、乡镇村举办老年体育健身活动之所以能够打破“唱独角戏”的尴尬,而出现“群龙共治”、多方参与、多形式协办的可喜局面,也无不是这样的体制、机制效应潜能的表现。 三、老体工作与所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
此次“老体进老区”专题调研中,我们发现的一个规律性的东西,就是老体工作重视程度、开展规模、水平,与所在乡(镇)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。灵宝市朱阳镇、陕州区观音堂镇、渑池县城关镇,是经济发展、扶贫攻坚的先进单位,同时也是三门峡市老体协表彰的2019年度老体工作明星示范乡(镇);灵宝市朱阳镇果园村、陕州区观音堂镇段岩村、陕州区店子乡栗子坪村是该乡(镇)经济发展、扶贫攻坚的“排头兵”,同时也是三门峡市老体协表彰的2019年度老体工作明星示范村。经济发展、扶贫攻坚,不仅为老年体育健身奠定了经济、物质条件,而且为之准备了强身健体、延年益寿的科学认知、内心冲动和精神动力。 四、老体工作发展也必须纳入“大局”,抓住机遇、发挥优势。
老体工作要发展,同样有一个纳入“大局”,抓住机遇的问题。很多老区乡村的扶贫攻坚都有“搬迁扶贫”这样一个重头戏。扶贫搬迁造成上百、数百、上千甚至数千人口集中居住的“新社区”。人口集中,老年人口也集中,不仅客观上提升了抓好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锻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,而且在实际上也为老体工作开展准备了广阔的队伍基础。位于朱阳镇的“幸福苑”,入住搬迁人口在6000人以上;位于陕州区段岩村新村的观音堂镇搬迁小区,入住搬迁人口也在2000人以上。在旧村改造、扶贫搬迁之初,即把老年体育健身场所纳入小区空间设计,予以布排,并对健身体育器材配备,作统一布局安排,自然使这些新崛起的乡村老体工作,一下子站到一个相对高的起点之上。 由于历史的机遇,有些地方得以搭上区域强力开发的快车,这个时候,当地经济发展的机遇便会同时成为老体工作发展的机遇。郑西高铁在渑池县果园乡的赵庄村设立渑池南站,渑池县规划在此建设渑池县城镇副中心,一下子把赵庄村由农村发展为小城镇再发展为小城市的历史进程,推入了快车道。搭上这趟快车,赵庄村的老年体育活动广场建设,各种体育健身器材的配备,都出现了加速度的跃进和高效率的到位。陕州区观音堂镇要建成陕州区的城镇副中心,情况也与此类似。观音堂镇党委、政府在将要建成的足球场周边,布局老年门球场等老年体育健身场地建设,使得老体活动场用地这个“老大难”问题迎刃而解。 老体工作要发展,同样还有一个纳入“大局”,发挥优势的问题。一个县市的城关镇,其辖区往往要么与主城区相交叉,要么就在主城区;居民多,人口多,人才也多,居民区周围的体育活动场所也多,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相对于乡村居民自然要强一些,时间自然要多一点。这些区位、场地、人员素养、锻炼时间等等方面的“优势”发挥出来,老体工作走在前面、成为先进都成为势所必然。正在建设中的县域城镇副中心,也属类似情况。 五、老体工作部署、工作指导要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,区别对待、因情施策
城市,以街道办为主体行政机构的区、市,与人口规模较大的建制镇,与乡政府驻地常驻人口不多的村,以及不在城市近郊、不在厂矿相邻地区的农村,尤其是远处深山区的分散农村的老体工作的开展要有不同的模式,要采取不同的工作指导思路、不同的工作评价标准,引导其形成适合于本地、本村特点的不同形式、不同内容、不同时段、不同侧重的老体工作格局。一些运动量较大、技巧性、协调性要求较高的项目,适宜于跳得起、蹦得动,乐得舞的65岁乃至70岁以下的老年人;而健身气功、太极拳(剑)等节奏舒缓、功意双修的项目,不仅具有广谱的适应性,而且尤其适合尚能自理生活、自如运动、自主行动的70岁以上老年人。对高龄老人、弱势老人群体的特殊需要,要有特别的关照。 六、老体工作正常开展、健康发展的若干要素标准
一个地方,尤其是一个基层单位(乡、村)的老体工作要做到能正常开展,起码需要“八有”,即有组织、有制度,有专人、有专责,有场所、有队伍,有项目、有经费。 一个地方,尤其是一个单位的老体工作是否健康发展,有两个方面的重要考量标准。老体工作健康发展,一是贵在日常、时常、经常、寻常;二是贵在适宜、适时、适地、适度。任何不从实际出发,搞形式主义,搞花架子;任何不考虑当时当地老年人群体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,搞一刀切,搞强迫命令;任何不考虑城市与城镇、与乡村,尤其是不考虑与农村的区别,不顾季节、时令,不顾农忙农闲,在大忙季节搞集中行动,势必劳民伤财,惹起众怒,最后伤及老体工作。